【人資新知】2030 領導者該具備什麼能力?藝珂台灣總經理陳玉芬的觀察
2022-11-04
綜合規劃科

       「真正幫助企業做數位轉型的,不是 CEO,而是 COVID-19。」藝珂臺灣暨南韓總經理陳玉芬表示,疫情讓遠距工作、數位科技應用變得普及,但也構成對於傳統領導力的挑戰。

       對比 2019 年藝珂(Adecco)集團舉辦「2030 領導人學院」時,著重於未來領導者應如何調整公司策略,以應對工業 4.0 等科技應用導入組織或市場,開展未來新局時的樂觀想像;然而 2020 年疫情爆發,數位、遠距從想像加速化作新的現實,關注重心更聚焦於新現實帶來的挑戰,包括遠距辦公下如何有效溝通、管理團隊等課題。

       陳玉芬也觀察到組織普遍面臨中階主管青黃不接的問題,主因是 21 世紀之後每隔數年就發生衝擊產業界的重大危機,包括 2002 SARS 風暴、2008 年金融海嘯、以及 2020 年至今未止的 COVID-19 疫情。黑天鵝接踵而來,讓 2000 年後才進入職場,原本現今應該晉升到中高階管理職、甚至準備接班企業的這批中生代,無法如同前輩擁有平穩晉升的職涯。再加上數位轉型趨勢下改變了傳統的工作環境,這批人可能還來不及適應就被新的工作體制淘汰。雙重因素的影響,形成台灣企業人才培育的長期挑戰。

       面對疫情之後的時代,未來領導者應該具備哪些能力,才足以因應轉型浪潮,帶領企業走出新局?長年耕耘人才招募、高階獵才領域的陳玉芬,以硬實力與軟實力兩大部份來剖析。

領導者的能力高低,是軟實力的較量

       硬實力泛指營運企業、應對市場競爭的必要能力 ,例如確立公司的商業模式、規劃營運策略、引領組織升級或轉型,一旦領導者欠缺硬實力,公司就無法於市場立足。這些技能項目可能因應時代變化有所微調,比如在數位轉型的趨勢之下,營運策略可能須包含科技應用的思維,但策略規劃的本質不會有太大的差異。「而且,我們很難想像一個原本擁有 A 專業的公司或領導人突然轉戰完全不同的 B 領域,這是極少見的的狀況。」因此,領導者能力的差異,更多會落在軟實力的較量。

       陳玉芬觀察,當前領導者更強調的 軟實力包括:溝通、同理、尊重、多元共融 (Diversity & InclusionD&I)。2019 年之前,全球辦公環境都曾興起向矽谷高科技新創看齊的熱潮,辦公室裝潢活潑,提供運動、娛樂、零食區域,只希望員工能更樂於待在公司。但經歷過疫情與遠距工作模式的衝擊,員工現在更追求心理上的滿足,對組織的關注重點從硬體設施轉移到心理層支持,期待與領導者溝通對話,獲得同理與尊重。

       換句話說,想當個員工心中的好老闆,砸錢給新奇福利的效用正在降低,領導者必須從心出發、同理部屬,了解他們的想法與需求,進而達成相互理解、取得支持。「如果領導者無法建構出一個同理心的對話框架,將來在公司營運上會遭受到更多的挑戰。」以日常互動的「尊重」為例,過去的老闆認為自己應該保護員工、對員工負有照顧責任,他們所理解的「尊重」,其實隱含了一種上對下的重視與照顧,很容易流露出「我是為你好」的姿態。

       但從現在的員工角度來看,老闆的這些作為可能演變成過度關心、干涉個人隱私、更有甚者會引發權勢關係的疑慮。這種由上對下,單方面認知的「善意」,最終反而可能破壞彼此信任、造成更大的不安全感。 相較之下,重視員工自由意志、避免過度干涉,積極創造能夠包容多元(性別、族群、去除偏見或刻板印象)的環境,才是真正的同理與尊重。

       另外,在當前求才與留才更加困難的環境下,領導者對於多元的包容與關注,不能被刻板印象侷限,才有機會找到預想之外、可能被錯過的人才。以台灣為例,企業領導者多數專擅於特定技術、過去曾有卓越績效表現,但隨著時代演進,過去重要的技術在轉型後可能因此沒落,導致領導者維持地位的基礎消失,內心難免恐慌。

       如何帶領團隊面對新的未來?陳玉芬的建議是,拋棄陳見,從建立合作關係的角度重新界定領導者與下屬的相對位置,重新思考:「雖然我比你資深、扛的責任比你重,但我們能不能一起合作?」如果堅守由上對下的科層心態,緊抓著「我就是你老闆」「我要給你指令」,就難以真正建立合作關係。 領導者的心態改變,才是落實包容與接納多元性的關鍵。 從中延伸出的溝通能力、同理心、尊重、多元共融的信念、合宜的語言和行為,都是當前領導者應該具備的軟實力。

領導者的思維轉型:與其高成本「獵才」,不如投入更多資源育才

       陳玉芬服務於俗稱「獵頭」的人才招募產業近三十年,看盡海內外各行業市場興衰與人才流動趨勢。面對近年產業界各種搶人才大戰、缺工潮的討論,她以招募專業的立場坦言,「要幫企業找到合適人才其實是很困難的。」即便獵頭公司依照客戶需求找到完全符合的人選,對方也可能因為人生規劃或各種未必與工作直接相關的考量而婉拒。「 許多人開玩笑說是因為公司錢給的不夠,但嚴肅來說其實不是的,職涯選擇的問題比我們想像中要複雜更多。 」況且高薪挖角人才不是沒有副作用,新人與公司文化是否合拍、會不會因此產生嚴重的公司內鬥,都是高階主管需要同步考量的課題。

       相較於人才怎麼找、怎麼挖角,陳玉芬提供更務實的建議:公司怎麼培養、留才和育才的制度更為重要。如果公司擁有健全的培訓制度,不僅無須對外挖角,搭配組織策略需求升級同仁的能力,更有助於人才留任,是公司發展的長遠之計。

人資與領導者的協作關係:養成人才庫,協助達成策略目標

       伴隨後疫情而來的轉職潮,讓求才與留才成為企業領導者無可迴避的課題。過去曾經有個說法:「人資是公司的策略夥伴,辦公室座位要安排在執行長的附近。」現今人資在公司扮演的角色仍是如此嗎?如何因應數位轉型趨勢下人資的重新定位?

        隨著疫情衍生的轉職潮、缺工潮,求才和留才成為這兩年領導者最頭痛的課題之一。陳玉芬卻說,「身處人資業界,這幾年經歷的變化是最刺激、最好玩的!尤其 2020 年之後,人資的角色在企業界顯得越發重要。好的人資難求,薪資更是水漲船高。」

        她認為,有些人資單位在公司裡單純處理薪資或培訓,只是照表操課、著重行政流程,難以成為協助領導者解決問題的策略夥伴。優秀的人資與領導者的關係,是能夠掌握公司頂尖人才(top talent)動態,評估預計投入多少資源去培育這些頂尖人才,規劃他們的升遷路徑,協助公司達成策略發展。

        具體而言該怎麼做?陳玉芬進一步說明,先認真評估公司可能的人力缺口、規劃人才補充的策略,誰可能會離開、誰能夠接替位置,做出一張人才策略藍圖,可以為公司發展做出長遠的貢獻。

        然而現實卻十分嚴峻,陳玉芬坦言,多數的中小企業並不太在乎人資可能發揮的功效,人資就是負責發薪水、偶而處理行政事務的職位,可替代性高。只要前人一走,後來接手的人也很難知道前面發生了什麼事,陷入惡性循環,導致許多公司規模難以茁壯,組織就是留不住人,人員一直流動,競爭力持續下滑,最後整個公司就消失了。

        可是真的是沒人想來嗎?陳玉芬感嘆:「是不是薪酬不夠?給予的職涯想像不夠?培訓不夠?缺乏人才發展的規劃?」她認為,透過人資的專業協助,如果在這些面向可以逐漸改善,中小企業的生存有望更加穩定,「這才是台灣產業界應該注意到的事。」

(資料來源:經理人)https://www.managertoday.com.tw/articles/view/65859